进入7月,暑意渐浓。3日晚,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广场上的“街坊公舍”中挤满了消夏的人们。多功能厅中,几位年轻人靠着手机充电站,一边充电一边“追”着最新的番剧;50英寸的网络电视播放着世界杯的比赛,几位市民正进行着点评。整个公舍中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而在数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人们避之不及的脏臭公厕。“以前,这个厕所一天拖十遍地也是脏兮兮的。回到家,亲戚朋友都嫌我身上有味儿。”回想起公舍的“前世”,“厕长”张师傅仍忍不住抱怨。
2016年初,宿迁市政府进一步创新公厕建设理念,提出打造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代公厕,通过增添城市公厕的服务功能,将其打造成便民服务的综合体。2017年以来,宿迁对公厕便民功能又一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,并统一将这些新型公厕命名为“街坊公舍”,专门出台相关建设管理导则,进行规范化管理。
对于现在的宿迁市民,口渴了可以去公厕,要取钱可以去公厕,想读书看报也可以去公厕。公厕,这个曾经在城市中地位尴尬的场所,渐渐成为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江苏省,这场“厕所革命”所波及的,并不仅限于城市。
宿迁市张家港实验小学“街坊公舍”外景(6月26日摄)。 本文图片 新华社
苏州市吴中区的金亭镇位于太湖中的西山岛上,地处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位置。过去,镇上居民如厕都使用老式的茅厕和马桶,用湖水洗刷马桶是湖边常见的景象;夏季涨水,河湖水灌入地势较低的茅厕、化粪池,更是令周边“余味绕梁,数日不绝”。
作为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市,苏州从2015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每年投入超过3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。目前,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超过80%。
在宿迁市厦门路欧洲花园“街坊公舍”,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。